更新時間:2011-3-23 15:57:15
。
編輯:白云
) 【
大
中 小】
手機訪問
 |
|
【音響網(wǎng)資訊】 這兩天一直在聽一套經(jīng)典的老唱片,聽著聽著,忽然頗有些感觸,聯(lián)想到了RUDI耳放......
這是一套非常有名、有影響力的爺爺輩經(jīng)典唱片。德國著名小提琴家布希(Adolf Busch)率領(lǐng)他的“布希室內(nèi)樂團”演奏巴赫不朽的布蘭登堡協(xié)奏曲6首,及樂隊組曲。這是一套1930年代錄制的單聲道唱片。布希對巴赫這些作品的演繹和錄音,可以說影響深遠,在音樂圈里有著很高的地位。即使是在名版如林的今日,說起這個老版本,資深的樂迷仍會承認這個古老版本的地位和欣賞價值。
巴赫的布蘭登堡協(xié)奏曲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作品,聽過不少版本,那么聽這個單聲道的古老版本,有什么欣賞價值呢?
我覺得這個版本在一些地方還是與眾不同的。怎么形容它的“聽感”呢?我覺得是——優(yōu)雅從容、不徐不疾的格調(diào),含蓄蘊藉、帶些粘滯感的表達方式。
布希本人的小提琴演奏,我本人是非常喜歡的。他不算一位出色的獨奏家,但被公認為大師級的“室內(nèi)樂小提琴家”。他領(lǐng)導(dǎo)的布希四重奏是20世紀(jì)上半葉最優(yōu)秀的四重奏組之一,他和鋼琴家塞爾金的合作(塞爾金是他的女婿)舉世知名,是小提琴家和鋼琴家合作的典范,他組建的“布希室內(nèi)樂團”則由他親自擔(dān)任小提琴獨奏兼指揮,貫徹了他個人的演奏風(fēng)格。
為什么他的演奏風(fēng)格特別地適合室內(nèi)樂、而不是獨奏呢?這也和他的音樂風(fēng)格有關(guān)。布希的演奏風(fēng)格是非常典雅、含蓄蘊藉、有韻味、有粘滯感的那種,他從來不是海菲茨那種英雄主義的人物,從來沒有雷霆萬鈞的力量、華麗的音色、爽快凌厲的速度動態(tài),而始終以一種純正典雅、從容優(yōu)美的調(diào)子在演繹。
其實樂迷圈子說起布希的演奏,還有這套老唱片,有不少接近“神化”的說法,比如說他的演奏特別有“人文氣息”。我不知道所謂“人文氣息”是怎么貫徹到聲音里、體現(xiàn)到演奏中去的,這可能需要一定的聯(lián)想力了。但毫無疑問,這里的演繹,是非常柔和、典雅、從容、蘊藉的。即使是歡快的樂段,速度也從不過快,從不“沖刺”;特別愛聽布希的小提琴獨奏,音色并不華麗,但有種格外親切的語調(diào),聽起來仿佛琴音能直接進入我的心靈,有些地方甚至有種“安撫靈魂”的舒適感。
可以說,這個樂隊的演奏、布希的個人演奏,是很有味道和特色的——這里絕沒有強烈的對比、沖刺般的高速、龐大刺激的動態(tài),有的只是一種感性的召喚、直入心靈的親切感、舒適愉悅的享受。
如果用現(xiàn)代的一些衡量標(biāo)準(zhǔn)去看這個經(jīng)典演繹,可能是有些問題的,至少我們可以質(zhì)疑——為什么動態(tài)對比不明顯?布希甚至有些故意弱化強弱對比;為什么速度可以快的時候不加快?布希的處理速度偏于平穩(wěn),甚至有些“缺乏活力”。我覺得不排除有些人會覺得布希樂團的演繹是“死樣活氣”的。
確實不是每個人會喜歡這樣的演繹方式和音樂審美。但實質(zhì)上只有親耳聽過之后,才會明白它的魅力是否會打動你。就我個人而言,這套經(jīng)典的老唱片,在錄制之后將近80年(1930-2010),仍能打動我,給我欣賞的愉悅。
有時聽這套唱片里的演奏,會使我聯(lián)想到RUDI的某些耳放產(chǎn)品的聲音。從某些現(xiàn)代的HI-FI標(biāo)準(zhǔn)衡量,RUDI的耳放有著可質(zhì)疑之處——力度不“強大”,對比不“突出”,速度不夠“快速”。我個人覺得如果是追求很“給力”、很“勁爆”、很“爽歪歪”的表面聽感,RUDI的耳放,RPX33也好、RPX300也好,甚至RP010B也好,甚至RP1000也好,都是不夠理想的。
RUDI先生的照片,我貼過,這是一個長相很文雅的中年人。我和他通過電話,他的語音也是蠻文雅的,說話不快。我覺得在他的耳放作品里,倒真是體現(xiàn)出了“機如其人”的性格。他的代表性機器,是以那種從容、寬松、親切、蘊藉的聲音來吸引我,而不是以力度、速度、對比。
我覺得無法說他的耳放很“全面”,至少,要從他的耳放上得到力度的充分滿足、動態(tài)的震撼、速度感,是很難的。即使是賣價10萬的頂級作品RP1000,也絕不是一臺力度、動態(tài)、對比突出的器材。我給RP1000聲音的最佳形容仍是——無比的自然。就象布希先生拉琴一樣,那是一種無比自然、文雅、親切、聽感超級舒適的機器。但如果不認可這種聲音表達方式,也完全可以說它“死樣活氣”。
其實說到底,布希的小提琴演奏,RUDI的耳放,都是一種有個性的聲音、有美感和親切感的聲音。我們生活的時代,講究的是效率、速度、力度,很多時候我們會要求所謂“素質(zhì)全面”的東西。要求一個小提琴家很全面,什么都能拉,速度要多快有多快,力度要多勁有多勁,這樣才“全面”,要求一部HI-FI器材很全面,能爆、能快、能給力,等等。
但也許一些人是忽視了“音樂交流能力”,那種音樂的美感和親切感,那種音樂進入人的心靈、打動人靈魂的能力。就象小提琴家布希是從來不拉炫技作品的,始終專注于德奧經(jīng)典的作品。我覺得RUDI的耳放也不太適合重播一些純靠力度、速度的東西。它更多是以聲音的美感和親切感吸引人。
有時RUDI的東西也會令我聯(lián)想起法國鋼琴學(xué)派。以前鋼琴學(xué)派有兩個大派——俄羅斯派、法國派。它們的審美觀點是完全不同的,俄羅斯派講力度、激情、技巧,俄羅斯派的鋼琴家經(jīng)!霸仪佟保瑸榈氖沁_到那種力度、強度,法國派則講優(yōu)雅,絕對不能砸琴,即使是需要最強烈的表達時,也不許砸琴,要確保每個音都是以優(yōu)雅圓潤的方式彈奏出來的。這種不為強度舍棄優(yōu)雅的聲音美學(xué),我覺得在RUDI的耳放里也能體會到。
RUDI耳放里相對力度最充足、HI-FI感最強的,是RP010B,但即使是RP010B,我覺得仍不算是一部外向、剛勁型的機器。另外價格高達10萬的極品級耳放RP1000,并不是比RP010B更hi-fi、更有力度、更有動態(tài),而是比RP010B聲音更為柔和與自然。那種既自然而又優(yōu)美的聽感,千金難買。
頗有意思的是,與RP010B相比,有時我反而稍更欣賞RPX300,它的聲音多一些文雅、親切的“韻味”。“韻味”這兩個字在HI-FI里真是蠻奇怪的,有些人討厭它,說“明明是染色”,有些人則非常喜歡它,喜歡到“無韻味不行”。其實“韻味”并不都是染色,優(yōu)美動聽的聲音并不都是靠染色。一臺機器完全可以聽上去很有韻味,但音色仍是基本中性的、自然的、不歪曲的。關(guān)鍵之一是那種“粘滯感”,也就是聲音不能太干凈、太光滑、太無余韻。聲音有一定程度的“粘滯感”和“澀感”,會給人不同程度的美感和舒適感。事實上這個原理也體現(xiàn)在音樂廳的設(shè)計中。一個聲學(xué)特性良好的古典音樂廳,是不宜混響時間過短、聲音過于干凈的。雖然混響時間很短的音樂廳,清晰度會很好,但音色往往偏干,聽覺上并不理想。理想的混響時間,有一個憑經(jīng)驗判斷的合理范圍。有時一個混響稍長,音色豐滿溫暖、帶一些粘滯感的古典音樂廳,反而效果更好,更受歡迎。
最后扯開去說一下,小提琴家布希是一個很著名的“音樂之家”:哥哥Fritz Busch是德國著名指揮家,弟弟Hermann Busch是拉大提琴的,擔(dān)任布希四重奏和布希室內(nèi)樂團里的大提琴手,他的女兒嫁給鋼琴家塞爾金。
另外,布希和他的指揮家哥哥兩人,還有一點是很值得敬佩的——他們作為德國樂壇名氣很大的音樂家,純種的德國人,在納粹上臺后,兩人都強烈反對納粹政權(quán),并先后出走,背井離鄉(xiāng);Fritz Busch先后在南美、英國、美國發(fā)展,Adolf Busch則先是移民瑞士,最后漂洋過海扎根在美國。在美國樂壇,布希同樣取得了很大成就。著名的馬爾波羅音樂節(jié)就是布希和塞爾金一起創(chuàng)辦的。
他們選擇了一條和富特文格勒不同的道路。從某些角度說,他們的做法更問心無愧。
更多相關(guān):
音響
©版權(quán)所有。未經(jīng)許可,不得轉(zhuǎn)載。
網(wǎng)友評論
相關(guān)文章
產(chǎn)品導(dǎo)航